返校复课要摸底考试家长底就在那还摸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5-22 13:49:12  阅读:1316+ 来源:网易教育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近日,全国各地中小学非毕业年级的开学时间陆续公布,主要集中在5月底、6月初。然而返校复课后,第一件事就是做好“防疫措施”,第二件事就是进行“摸底考试”。

返校复学后,要不要马上进行“摸底考试”?

“摸底考试”常和“开学”联系起来,通常称为“开学摸底考试”。有的学校安排在假期(开学前)进行,占用假期的时间开考;也有的学校占用开学第一周进行。

“摸底考试”和期中考、期末考在流程上并无大的不同,都是由命题、阅卷、统分、讲评等几个步骤组成。老师、家长、学生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所以这个“惯例”并没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它存在得是否合理。毕竟站在教学角度看,进行“摸底考试”的理由可谓相当充分。尤其是疫情过后,正如老师们所预见:

孩子们在假期里玩儿得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虽说有网课什么的,但都认真学了吗?效果怎么样?这么长时间在家,过的无拘无束甚至肆无忌惮,可能上学期学的知识都忘光了!第一堂课,这些熊孩子肯定兴奋得不得了,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课堂纪律是没法保证的,讲课也不会专心听的,心都散啦……

首先,检验学生假期里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说,通过开学的“摸底考试”来变相促使学生在假期里不能对学习太掉以轻心。甚至有一种说法叫作“假期才是真正拉开孩子距离的时候”,鼓励家长利用假期帮助孩子“弯道超车”。

第二,督促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借助考试营造紧张的学习氛围,让大家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虽然假期里每天都需要按时上网课交作业,但家长们普遍意识到,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与课堂上相比,相差甚远。

第三,教师教学工作需要查缺补漏。掌握学生假期里的学习情况,可以在新学期里对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调整教学节奏,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家长通过排名,可以直观、综合地了解孩子所处的位置。通过了解孩子同班同学、同年级同学整体的分数分布情况,做到“知彼知己”,清楚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客观评估分数、名次和能力,提升对孩子学习的科学引导和鼓励。

可见“摸底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对老师教学、家长辅导的考核。然而,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摸底考试”却遭到了教育人的强烈质疑!

教育学者张文质对此就坚决反对称:“绝对不能对复学的孩子马上就来摸底考试!”

随后,著名教育家、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发文《请不要用“摸底考试”的棍子把复学的孩子们打得措手不及、晕头转向》,以此支持张文质的观点:

孩子好不容易盼来了复学,高高兴兴走进校园,我们该珍视来自童心的纯真热情。开学第一周可完全淡化一本正经的课堂教学,搞一些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或活动,来实现漫长假期与正规学习之间的过渡。

试想,孩子一复课就考试,甚至没返校就测试,状态不对就不说了,时隔近半年的知识点的确已印象模糊,可想而知考试成绩多半不会好。考完又是排名,又是家长签字,孩子沮丧、家长着急,让原本对校园充满渴望,对学习满怀热情的孩子,一下子备受打击压力骤增,这应该不是学校和家长想看到的结果。

学校和老师希望通过“考试”,“摸”清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和知识储备之“底”,以便研究学情,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教学,这的确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但“教学规律”是不是满足孩子当下的“学习规律”,而这“学习规律”又是否吻合孩子当下的心理特征呢?很显然,疫情之下,孩子的心态和学习效果已不适合通过“考试”来检验。正如教育部所强调的,当下,孩子健康、积极、主动、愉悦的心理基础,才是返校复课的关键,任何被动的学习不但无效,而且痛苦!

5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中小学复课提出五点指导建议: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心理疏导,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让每个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开学后的学习。其次,上好复学后的第一课,集中开展复学第一课的教育,用好抗“疫”的“大教材”,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三,精准地分析学情,对学生居家学习情况逐一摸底、诊断,区别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情况,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第四,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坚决防止抢时间、赶进度、超容量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不要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对网课所学知识都能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程学习。最后,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做好防疫一线人员子女、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指导和帮扶工作。

此前,教育部就专门针对全国中小学校给出心理健康教育10条知道建议。

可见,返校复课的首要任务是师生的心理健康,而非“摸底考试”。此举,科学、正确、必要而且关键。

前所未有的疫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就孩子而言,由此产生的任何心理变化和不良行为都需要被正视、接纳、理解和应对。

如大家所见,疫情期间很多家庭矛盾激化,亲子关系走向破裂;之后“停课不停学”阶段,不少孩子面对网课一筹莫展,茫然无措;随着疫情好转,返校复课、中高考逼近,又有很多学生对开学后的学习感到不安和焦虑,甚至近期还出现了多起学生跳楼事件。对此,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实践与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细清博士表示,后疫情时代,所有人都有必要进行心理调整,成人需要,未成年的孩子更需要,转化好了,升格前行,转化不好,就可能付出血的代价。

苏博士指出:“后疫情期的复课,要特别警惕汹涌而来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未成年孩子内心环境建设非常依赖外界环境的调整,如果学校、老师和家长意识不到要调整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方式,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因数月宅家生活而导致行为习惯、内心环境的变化,无法独立面对僵化的环境和要求,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现实,而就此一味指责、训斥,就会激化矛盾,引发学生作出冲动式的自杀行为,令每个人都追悔莫及。”

她还强调,预防学生自杀,其实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议题。学生的心理建设必须长期由学生个人、家长、老师、专业心理咨询师、学校社工、临床心理学家以及教育政策联动起来,全链赋能,才能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的心理健康。

百年难遇的疫情肆虐,给全球带来了灾难,但对教育来说,也是一份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被好好挖掘和利用。

李镇西建议,可以让学生做小演讲,讲讲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种种“第一次”:第一次感动是怎么回事?第一次流泪是怎么回事?第一次自豪是怎么回事?第一次震惊是怎么回事?第一次愤怒是怎么回事?…… 还可以搞一些讨论甚至辩论:关于中国的抗疫与国外抗疫的比较,对抗疫人物的评价,对祖国、责任、公民、自然等话题的思辨,以及疫情对“我”的改变…… 还可以举办一些展示:“我”的长假生活、“我”的宅家成果、“我”的抗疫日记……等等。

最后,不妨让我们试想,学习的“底”是不是非要通过“摸底考试”的分数才能体现?李镇西老师的开学建议,是否能替代分数达到“摸底考试”想要的结果或目的?是否更符合当下学生的开学需求?毕业年级的“摸底考试”和非毕业年级的“摸底考试”其必要性是否也可以就此来区别?学校教育中,很多大家熟视无睹、习焉不察的情形,是否可以在这个特殊的新学年里着手尝试改变?……这一系列问题无不值得我们细细琢磨、反复思考。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